王攀:“从北大退学上技校”的看点在于尊重孩子 请看博讯热点:中国教育
(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8日 转载)
王攀 中国网友

青海省理科高考前5名的周浩从北大退学到技校
青海省理科高考前5名的周浩从北大退学到技校(图片来源:新华网)
从北大退学到技校?是的,你没听错。2008年,青海省理科高考前5名的周浩,在父母和老师的左右下,报考了北大。但北大生活,让他痛苦不堪。3年前,也就是在北大上一年学、休一年学之后,他从北大退学,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,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。这样的身份转变,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。周浩这样做了,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,“毫不后悔,很庆幸”。(11月17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从北大退学上技校,这一新闻迅速抓住人的眼球。在联系之前,一些高校毕业生“回炉”上技校的例子,很多人引申出诸多的含义,甚至在大学和技校之间做对比。或许,这样的联想看起来自然,可事实上,这基本上没有任何可比性。
说白了,从北大退学上技校,不过是一个个案而已。我们不会因此说,北大就不如一个技校,相反,当看到新闻中北大学生有永远上不完的自习的时候,我心中更多是尊敬。同样,我们也不会因此说,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这所技校就比北大牛,当然对于这家技校来说,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,你看北大的学生都转过来上技校了,你们还不赶紧来?但这并不会改变社会对技校的认识。
技校的问题在于,社会对学历的不正常心态,再加上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不足,以及这些学校本身固有的问题,比如说动手能力弱等,才是根本所在。新闻中的这个个案不会影响这些。
不过,看到这个个案,我觉得最应该反思的是,父母、老师该如何影响自己的孩子和学生。从北大退学上技校的周浩,原本是要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,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反对,他们认为这么高的分,不报北大是浪费。于是,在这种干预下,周浩选择了北大——不浪费分了,却牺牲了自己的爱好。
而违背意愿的结果是,周浩到了北大,从不适应到企图转院,再到退学,最终从北大转到技校,与其说是当事人的折腾,不如说是家长老师当初的干预不当。一方面,在学生的培养中,很少有塑造独立意识的内容;另一方面,老师和家长,尤其是家长又在各种所谓好心、所谓为孩子未来着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,直接左右决定孩子的未来。
事实上,中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,只不过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和服从,稀里糊涂过一生,而新闻中的这个学生站出来了而已。从这个角度说,能够从北大转学到技校,是个案;但干预孩子的成长,让孩子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,而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成长,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。而如何改造教育的方式,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,然后知道自己该干什么,独立思考、独立判断,这才是关键。毕竟,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。而独立,就体现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上。
来源:BBC
(博讯 boxun.com) (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、立场) 3850015
|